医疗器械环氧乙烷消毒后需检测安全后方可进入
2025.07.10 浏览量:13 次
在医疗行业中,环氧乙烷(EO)作为一种高效的低温灭菌剂,被广泛应用于对热敏感医疗器械的消毒处理。然而,环氧乙烷本身具有高毒性、易燃易爆等特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在医疗器械经过环氧乙烷消毒后,必须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测,确保残留浓度符合国家标准,方可投入使用或进入储存区域,下面就和赢润集团工作人员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环氧乙烷(C₂H₄O)是一种无色、具有甜味气味的气体,属于最简单的环氧化物之一。它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灭菌能力,能够有效杀灭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尤其适用于不耐高温、高湿的医疗器械,如导管、注射器、心脏起搏器等。
根据国家标准《GBZ 2.1-2019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环氧乙烷的职业接触限值(PC-TWA)为2mg/m³(约1ppm)。这意味着在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内,工作人员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不得超过此限值。因此,在医疗器械消毒后,必须对环境中环氧乙烷浓度进行严格监测,确保人员安全。
环氧乙烷虽然灭菌效果显著,但其残留物对人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毒性。长期或高浓度接触可能导致以下健康问题:
★
呼吸系统损伤:吸入高浓度环氧乙烷会引起咳嗽、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能导致肺水肿。
★
神经系统损害:环氧乙烷具有神经毒性,可能引起头痛、眩晕、意识模糊等症状。
★
皮肤与眼睛刺激:接触液态或高浓度气态环氧乙烷会造成皮肤灼伤和眼睛刺激。
★
致癌风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环氧乙烷列为1类致癌物,长期暴露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在医疗器械完成环氧乙烷消毒后,不能立即投入使用或进入储存区域。必须经过充分的通风解析和安全检测,确保环境中环氧乙烷浓度符合安全标准。检测过程应包括:
▲
消毒舱内残留浓度检测:确保消毒舱内环氧乙烷浓度低于安全限值,避免操作人员中毒。
▲
器械表面残留检测:部分环氧乙烷可能吸附在器械表面,需通过专业设备检测其残留量。
▲
储存环境空气质量检测:确保储存区域空气中环氧乙烷浓度持续低于1ppm,保障人员安全。
赢润集团研发生产的ERUN-PG71S5-E1便携泵吸式环氧乙烷检测报警仪,是一款专为环氧乙烷残留检测设计的高精度仪器。其主要特点包括:
★
高精度检测:采用先进传感器,测量范围为0-10ppm,分辨率达到0.01ppm,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实时显示与报警:配备2.5寸高清彩屏,实时显示环氧乙烷浓度,超标时自动发出声光振动报警。
★
防爆设计:具备 Ex ib ⅡC T4 Gb 级本质安全型防爆功能,适用于易燃易爆环境。
★
防护等级高:IP66级防水防尘,抗静电和强电磁场干扰,适应复杂工业环境。
★
长续航能力:内置6000mA大容量可充电电池,满足连续一整天的检测需求。
★
灵活采样:内置500mL/min精密气体采样泵,支持高温、可伸缩或不可伸缩采样探头,适应不同检测场景。
为确保医疗器械消毒后的安全性,建议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检测:
1、消毒完成后通风解析:开启消毒舱通风系统,进行至少12小时的强制通风解析。
2、初步浓度检测:使用 ERUN-PG71S5-E1 检测消毒舱内环氧乙烷浓度,确保低于1ppm。
3、器械表面残留检测:对器械表面进行采样检测,确保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
4、储存环境持续监测:在器械储存区域安装固定式环氧乙烷检测仪,实现24小时连续监测。
5、记录与追溯:建立完整的检测记录档案,确保每批器械的消毒和检测过程可追溯。
医疗器械环氧乙烷消毒后的安全检测是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健康的重要环节。通过使用专业的检测设备如ERUN-PG71S5-E1,建立完善的检测流程,可以有效控制环氧乙烷残留风险,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消毒后的安全检测工作,将其作为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保障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