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了解更多
在线咨询

水中蓝绿藻的含量标准 | 水质监测与环境保护


2025.07.25 浏览量:40 次
蓝绿藻(Cyanobacteria),又称蓝藻,是一类原核藻类,常见于湖泊、水库、河流等富营养化水体中。当氮磷营养物质过剩时,蓝绿藻容易大量繁殖,形成水华(藻类爆发),对生态环境和饮用水安全危害很大。因此,了解水中蓝绿藻的含量标准对于水质管理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下面就和伟德国际1949手机版科技集团工作人员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蓝绿藻超标导致水华现象现场图
国家及地方标准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该标准未直接规定蓝绿藻的含量阈值,但通过总氮(TN)、总磷(TP)和叶绿素a(Chla)等指标间接评估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具体分级如下:
轻度富营养化:叶绿素a < 10 µg/L
中度富营养化:叶绿素a 10–26 µg/L
重度富营养化:叶绿素a > 26 µg/L
蓝绿藻密度(如细胞数/升)通常作为辅助指标,具体阈值视地方标准而定。叶绿素a是蓝绿藻体内的重要光合色素,其浓度高低可以反映藻类生物量的变化趋势。通过叶绿素a的监测,可以间接评估蓝绿藻的潜在生长风险。

2、水华程度分级标准(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 2261-2020)
该标准对蓝绿藻的含量和水华程度进行了分级,具体如下:
水华等级 蓝藻密度(cells/L) 叶绿素a浓度(μg/L)
Ⅰ级(无水华) <2×10⁶ <10
Ⅱ级(无明显水华) 2×10⁶~1×10⁷ 10~15
Ⅲ级(轻度水华) 1×10⁷~5×10⁷ 15~50
Ⅳ级(中度水华) 5×10⁷~1×10⁸ 50~100
Ⅴ级(重度水华) >1×10⁸ >100
这一分级标准不仅明确了蓝绿藻密度与水华程度的关系,也为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提供了可操作的预警和应对依据。例如,当蓝绿藻密度超过1×10⁷ cells/L时,即可判定为轻度水华,需启动相应的防控措施。

蓝绿藻监测技术与设备应用
随着蓝绿藻问题的日益突出,实时、准确的监测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水样采集与显微镜计数法虽然精度较高,但存在操作复杂、响应慢、无法连续监测等缺点。因此,越来越多的在线式水质监测设备被应用于蓝绿藻的日常监控。

赢润集团研发生产的ERUN-SZ2-B-L2B蓝绿藻在线式水质监测仪采用荧光法原理,具有以下特点:

测量范围广:支持0-30万cells/mL(可定制至200万cells/mL)
高稳定性与重复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连续性
自清洁刷设计:防止生物附着,延长维护周期
多种数据传输方式:支持4-20mA、MODBUS RS485等
数据存储与导出功能:便于后期分析与趋势预测
水质蓝绿藻在线分析仪
水中蓝绿藻的含量标准主要通过叶绿素a浓度和蓝绿藻密度来评估,具体分级标准因应用场景和地方规定而异。富营养化评估中,TN/TP比值是关键指标,用于判断藻类生长的限制因素。通过使用ERUN-SZ2-B-L2B蓝绿藻在线式水质监测仪,可以实现对蓝绿藻含量的实时监测,为水质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Baidu
map